記者 王旭
7月21日凌晨4點多,漢濱區(qū)新城街道大樹嶺村——小地名叫西嶺的地方,還是漆黑一片,空氣中彌漫著泥土和青草的氣息。71歲的王世福早早起床,打著手電筒在菜地里穿梭,熟練地摘下最嫩的豇豆。帶著露珠的豇豆被他一捆捆捋順、對齊,整整齊齊地碼進筐里。
不到6點,天剛亮,王世福已經(jīng)坐在安康黃岡實驗學校門前的花壇上,兩個沉甸甸的竹筐緊挨著腳邊放好。他專心地望向公交車來的方向,耳朵捕捉著遠處可能傳來的引擎聲。
正在等車的菜農(nóng)
“坐公交,可比過去強多了。”他仔細回憶。印象里,騎自行車去賣菜太顛簸,有時菜掉在地上,賣相就不好了。拉架子車還行,但是太重了,費力氣。“哪像這公交?車廂里一站,一趟就能把五六十斤的菜穩(wěn)穩(wěn)送進城,一筐豇豆能換回二三十塊油鹽錢。”
“菜也得講究。”他指了指筐里的菜,自豪地說,“拾掇得整整齊齊,跟人一樣精神,別人才稀罕。”
6點10分,一聲略顯沉悶的剎車聲劃破清晨的寂靜,1路公交車繞過安康黃岡實驗學校門前的花壇,穩(wěn)穩(wěn)停在地質(zhì)隊站。車門“嗤”的一聲打開,王世福麻利地提起竹筐,目標明確地擠向車門。
“滴——公益卡。”他刷完卡后,迅速掃視車廂,先把菜筐放在后門邊的空檔處,確保下車快,然后眼疾手快地“占領(lǐng)”了靠近后門的座位。“今兒人少,運氣好!”搶到這個座位,意味著他能早早抵達市場,在人流涌來前,占一個靠前又光線好的攤位。這可是兩筐菜賣個好價錢的開端。
待所有人坐定,6點15分,公交車準時啟動。駕駛座上,39歲的汪德義把穩(wěn)方向盤。今天是他頭一回輪值開這趟清晨的“鄉(xiāng)村菜籃公交專線”。路,還是熟悉的路,但今天車廂里的風景卻格外不同——一張張飽經(jīng)風霜的臉,一筐筐帶著露水的果蔬。
公交車上的菜農(nóng)
“盆盆窯站到。” 機械的電子聲在車廂里響起。話音剛落,車門打開,73歲的陳文秀提起兩個裝得鼓鼓囊囊的竹筐上車。
“老人家,不急,站穩(wěn)當了再刷卡,安全要緊!”汪德義叮囑。
陳文秀家住九里灣的梁上,如今守著兩三畝地過日子。昨晚趁著天氣涼爽,她趕緊摘下熟好的菜,把玉米一層層碼好,上面堆著整理好的豇豆,頂上再嚴嚴實實蓋上透明的塑料薄膜保證菜新鮮。
兩筐菜四十多斤,是她早起忙碌的指望,一筐能換來四五十塊的油鹽醬醋錢。
說起運菜,陳文秀感慨萬千:“早年間賣菜,靠的是扁擔挑。后來,我們做了個架子車,后面兩個輪子,前面是扶手,上面鋪著木板,兩邊豎起圍擋,一車能拉二百多斤!”陳文秀豎起兩根手指比劃,“就這,從家到城里還得2個小時,那些年都是早上三四點起來,就為了到菜市場搶個好位置。現(xiàn)在好了,坐公交車進城只要幾十分鐘。”
那時候最叫她發(fā)怵的是下雨下雪天。“菜可不等人,有些菜熟在地里,不賣的話太可惜。賣一點就有一點,不做咋行呢,又不能老在家里閑著。”
“下一站——兆億大廈。”播報聲終止了陳文秀的回憶。她提起竹筐慢慢挪向后門準備下車,這還不是她的最終目的地,下了公交后她要帶著自己的“寶貝”走上一段路,到更熱鬧的東關(guān)市場。“那里人多,好賣菜。”
車廂里菜筐挨挨擠擠,再加上乘客多是上了年紀的大爺大媽,上下車不免慢些。汪德義格外耐心,每次停靠,都等最后一位老人完全踏穩(wěn)或落座,才緩緩啟動。“慢點,扶好把手!”“不著急,我等著!”他的提醒溫和而清晰。
“我父母也是農(nóng)民,我非常能體諒菜農(nóng)的辛苦,會在力所能及的范圍內(nèi)多照顧些。”在汪德義看來,多等幾秒、多叮囑一句、多一個安穩(wěn)的起步和剎車,車上的菜農(nóng)就能更安全些。
待所有乘客全部在相應(yīng)的站點下車,已是7點左右,汪德義輕踩剎車,1路公交車穩(wěn)穩(wěn)停在了終點站——火車站。他已經(jīng)完成了首趟任務(wù),稍作休息后將開始返程。
在漢濱區(qū),像這樣的“鄉(xiāng)村菜籃公交專線”還有4路、13路、30路的晨間第一班車。它們承載著“讓菜農(nóng)早賣菜早回家,讓群眾吃上新鮮菜”的樸素使命,穿行在漸次蘇醒的城鄉(xiāng)之間。
從安康市公共交通有限責任公司了解到,截至7月22日,已有1400多位像“王世福”“陳文秀”這樣的菜農(nóng),每天早起搭乘這些“綠色通道”,把最地道的時鮮送往千家萬戶的餐桌。而這些專線也將繼續(xù)穩(wěn)穩(wěn)前行,載著沾滿泥土清香的竹筐,也載著此起彼伏的鄉(xiāng)音笑談。
記者手記
始于民心 抵達民生
記者 王旭
7月21日,天還未亮,我從高新區(qū)出發(fā),半小時后抵達安康黃岡實驗學校附近的地質(zhì)隊公交站。彼時,站臺上已有六七位村民在耐心等待當日首趟公交,隨后又聚集了不少乘客。6點15分,我和提著大包小包的菜農(nóng)一同搭乘這趟公交啟程。
就在14天前的7月7日,安康首條服務(wù)菜農(nóng)的“鄉(xiāng)村菜籃公交專線”從漢濱區(qū)關(guān)廟沈家?guī)X公交站始發(fā)。這標志著,從菜園到菜市有了更便捷的“綠色通道”,菜農(nóng)藏不住的歡喜中,滿是對這一便民利民惠民之舉的交口稱贊。自此,他們再也不用風里來雨里去,擔著擔子或者推著架子車走向菜市場。
記者在途中看到,狹小的車廂內(nèi),滿是帶著露珠的新鮮蔬菜,還有公交駕駛員不厭其煩的服務(wù)態(tài)度。菜農(nóng)緊挨著自己的竹筐坐在車內(nèi),迎著漫天霞光,將大包小包的蔬菜送向城市餐桌,這是他們的日常,唯一不同的是有了接他們進城的“專車”。
這趟始于民心、抵達民生的“鄉(xiāng)村菜籃公交專線”承載的不僅僅是菜農(nóng)的生計,還有一份這座城市的溫情和善意。一條條公交專線,就這樣讓眾多菜農(nóng)方便著,滿足著,也幸福著。愛出者愛返,這些淳樸的菜農(nóng)也在用自己的方式表達著對這座城市的感激。交談中,他們始終念叨著,如何趕早將剛從園子里采摘的蔬菜送到市民手中,也正因如此,晨光中的菜市已不是普通意義的集市,而是愛心和暖流交匯的情感源。
公交抵達終點站時,車廂僅剩我和司機兩人,我才深切地感受到,此刻空蕩蕩的車廂送達的是沉甸甸的愛。這輛物理空間、線路規(guī)劃和同路公交車毫無二異的“專線”,在特定的時間服務(wù)特定的人群,目標指向清晰且堅定。前行的車輪,恰如以幸福冠名的這座城市,為所有辛勤奮斗的人搭把手、出份力。哪怕他們的行囊僅是一筐普通的蔬菜。